簡介
生菜包源自廣州芳村坑口生菜會,該活動舉辦的日子是每逢農曆廿四至廿九,一連六日,會在空地上搭戲棚做大戲,不時有舞獅隊打鑼打鼓助慶,聲震響天、也會有歌歌女唱曲、街頭擂台比武等活動,以供村民觀賞娛樂,與此同時小販推出生菜包寓意“生財”兜售,村民也不吝嗇,討腰包幫襯望來年生財有道,十分熱鬧,萬頭鑽動,笑聲和鼓掌聲不絕。這個習俗上的美食慢慢傳開,茶樓飯館紛紛編入食牌,不過五花八門,創造個人特色。 在素菜館當然推出素雜錦料,有冬菇、馬蹄、豆腐乾、菜甫和花生等,要看廚師的口味而變化,我想有時食得肉多,不如買個簡簡單單素菜食下,清理腸胃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 印象中童年時,生菜包已是我們的佳餚,因為五、六十年代,電冰箱並不是每個家庭可擁有,當時剩下餸菜,只能放入紗櫃內,留待明天再吃。媽媽就會將剩下食物,切粒再炒,用生菜包着,這就是我們的午餐。無獨有偶,客家人的農戶,因農務繁忙,無時間準備午膳和晚膳,總愛把田園蔬菜隨手摘下,切成小粒,做一道擂茶,泡飯而吃,充充填肚就算。當年他們不需要知道什麼環保,什麼厨餘,他們只知道,物盡其用,不要浪廢,這就是上一輩的智慧。 八、九十年代,沙田瑞華的燒乳鴿很出名,其中一道炒鴿鬆更是一絕,把鴿肉、瘦肉、馬蹄、冬菇和金華火腿切極幼粒,底下墊上炸粉絲,配以甜醬和生菜包裹而吃,現在想起也感慨往事成追憶,現今廚師的功夫跟當年老師傅相比,差距甚遠。
貼士